查看原文
其他

创新让柏林更有国际范儿

2015-09-22 战略与政策论坛

德国作家彼得·施耐德说过:俯瞰柏林,没有罗马的拱顶,巴黎的钛锌屋顶和纽约的摩天大楼,有的只是或红或灰的屋顶,夹杂着零星的划破天际的办公大楼或酒店,一派杂乱无章的景象。

  与伦敦、巴黎这类国际大都会相比,德国首都柏林并不光鲜亮丽。在一般人眼里,柏林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特点的、方方正正的建筑,只有少数遗迹能让人联想起曾经的辉煌。

  然而,柏林一直不缺少人们的宠爱,2013年更是当选欧洲最受欢迎城市。柏林的国际范儿十足,柏林人也不缺乏创新精神,柏林人正将自己的城市发展成世界创新之都。

  历史上,柏林是一座具有创业、创新精神的城市。1900年前后,欧洲城市纷纷进入工业大发展阶段,柏林也不例外。当时还是一座小作坊的西门子,在这里成立;奔驰最古老的一座工厂,也建在这里。然而,二战给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带来沉重打击。基础设施毁于一旦,大企业纷纷逃离柏林——安联集团和西门子集团南迁慕尼黑后都再未迁回。

  “战后的柏林人想要重新创造‘奇迹’。”负责企业进驻柏林事务的柏林伙伴组织总经理斯特凡·弗拉尼克向本报记者说,“当时,东德和西德政府都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科研体系,支持科研机构投入。随着东西德合并,柏林的科研实力也得到了双倍的成长,专业人才数目可观。”

  柏林的创新发展之路上,前市长克劳斯·沃维莱特功不可没。沃维莱特将战时企业南迁留下的废弃工房改造成“创意工房”——租金低廉,空间宽敞。这种小型的创业单元尤其适合不需要真正实业背景、比拼创意的互联网企业和文化创意公司。因此创意工房很快吸引了大量互联网人才和年轻艺术家涌入柏林。如今,这些工房已成为2300多个小型创业单元,拥有16.5万从业人员,每年支撑着柏林21%的总产值。

  “创新企业是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。”沃维莱特强调,不仅要把柏林打造成为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,更要把它变成“创意之乡”。微软、谷歌等跨国互联网公司,纷纷到柏林建立扶持创新企业的生态系统;柏林各大高校也成立自己的创业中心,为校内学生和科研人员创业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。

  柏林工业大学的创新企业中心,单独辟开一栋办公楼,作为创新企业的“孵化器”,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培训,并帮助企业寻求市场投资者。该中心主任诺伯特·赫尔曼向本报记者介绍:“我们给想要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类似避风港的环境,可以使其丰满羽翼,提高创业成功率。”

  “在柏林,每12分钟就会新成立一家创新公司,每20小时就会新增一家科技创新公司。” 弗拉尼克对本报记者表示,以绝对创业数、公司成长速度、员工增加程度、盈利总额等指标综合考量,柏林仅次于伦敦,是欧洲第二大创新之都。“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,柏林在两到三年内,就将赶超伦敦。”

  “创新精神”已经成为柏林文化的一部分,柏林人也越来越自豪地将这里称作“国际创业者的大都会”。将这里打造成与旧金山硅谷、伦敦齐名的世界创新之都,柏林人的功劳不言而喻。这里所说的柏林人,是广义上在柏林生活的人们。事实上,柏林342万人口中,90.8万有移民背景,另有47.5万长期居住在柏林来自190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。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,已经嵌入这座城市的基因,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,源源不断地带着创意和梦想来到这里,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循环。

  柏林伙伴组织企业创新负责人菲利普·瓦克纳格向本报记者介绍说,在柏林,单是互联网领域的创业人员,就有10%为外国人才,柏林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外国学生比例更是高达13%。正如社交网络服务网站“研究之门”创始人伊贾德·马蒂驰所说:“我之所以将公司搬到柏林,是因为当我看到这里生活着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时,我就知道,我们可以在这里建立起一支国际化的创业团队。不论文化还是人口,这座城市的多样性令我兴奋。”

《 人民日报 》(2015年07月30日22 版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